成型过程中的缺陷及预防

1760324198752365.gif


引言

        卫生陶瓷的生产流程精密而复杂,从原料制备到高温烧成的每一道工序,任何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导致产品缺陷,甚至整体报废。这些缺陷成因复杂、表现形式多样:有的在成型后即可发现,有的潜伏至烧成阶段才暴露,更有的是因烧成工艺控制不当直接引发。卫生陶瓷的主要外观缺陷归纳为变形、裂纹、棕眼、斑点等十余种。为提升产品合格率,必须从源头理解缺陷成因。本文将对成型过程中几种常见缺陷的产生机理进行深入分析,并探讨相应的预防与控制方法,为生产实践提供参考(各窑生产情况又不尽相同,所以也就很难做一全面而又普遍适用的解决方案)。


1760325371672284.jpg


陶瓷成型过程中可能出现多种缺陷,以下是一些常见缺陷及预防措施:


  • 开裂

原因:原料可塑性不足、泥浆粒度过细、石膏模干湿不均、坯体厚薄不均、注浆中断等。

预防:控制泥浆温度在25-35℃,确保原料风化和陈腐期足够;调整坯料配方,保证可塑性黏土用量适中;石膏模使用前检查干湿均匀性;注浆过程避免中断。


1760326770450332.png


  • 起泡

1760326315512178.png

原因:坯料或釉料中碳酸盐、硫酸盐含量高,烧失物未充分排出;烧成温度或气氛控制不当。

预防:优化坯釉配方,减少杂质含量;控制烧成升温速度和还原气氛,确保充分氧化分解。


  • 针孔

原因:坯料中有机物、氧化铁含量高,升温过快导致烧失物逸出;釉料流动性差或施釉过薄。

预防:精选原料,降低有机物含量;调整烧成曲线,避免高温阶段快速升温;优化釉料配方,提高流动性。


  • 桔釉

原因:釉面熔融时升温过快,釉浆厚薄不均或高温流动性差。

预防:控制烧成温度和升温速率,确保釉面均匀熔融;优化釉料研磨和施釉工艺。


1760326931266053.png


  • 惊釉

1760327068647943.png

原因:坯釉膨胀系数不匹配,烧成温度过高或冷却制度不合理。

预防:调整坯釉配方,匹配膨胀系数;优化烧成曲线,控制冷却速度。


  • 变形

原因:坯体结构设计不合理、装窑方法不当、烧成温度或保温时间控制不当。

预防:优化产品设计,避免厚薄差异过大;规范装窑操作,确保匣钵和垫片平整;严格控制烧成温度和保温时间。


1760327217982139.png


  • 阴黄

1760327300569964.png

原因:升温过快,还原气氛不足,原料中TiO₂含量过高。

预防:调整烧成曲线,延长还原阶段时间;控制原料中TiO₂含量,必要时添加遮色剂。


  • 烟熏

原因:坯体氧化不完全,釉料中钙含量过高,窑内通风不畅。

预防:优化烧成气氛,确保坯体充分氧化;调整釉料配方,降低钙含量;加强窑内通风。


1760327320303512.png


  • 生烧与过烧

原因:生烧的制品外观发黄、吸水率偏高、釉面光泽差而粗糙、强度低、敲打时声音浑浊。过烧时产品发生变形,釉面起泡或流釉。
主要原因在烧成温度偏高或偏低,高温保温时间控制不当,装车密度不合理或烧成温差大等产生局部过烧或生烧。

预防:通过烧成实验(试烧),确定不同产品、不同坯釉配方的最佳烧成温度范围(从开始烧结到开始过烧之间的安全区域)和最佳保温时间。这是所有控制的基础。

  • 无光

原因:亦称消艳。产生釉面无光的原因是釉面形成微细体和釉层熔融不良,因此形成釉面无光缺陷。可在冷却初期采取快速冷却,防止釉面层析晶。提高釉面光泽度。

预防:优化釉料配方与制备,精确控制烧成制度,通过测温锥或热分析仪,确定釉料的最佳烧成温度曲线,包括升温速率、最高烧成温度、保温时间和冷却速率。在釉料玻璃化转变的关键温度区间,应适当控制冷却速度,避免急冷导致釉面析晶。

总结:陶瓷成型缺陷的预防需从原料选择、工艺参数控制、设备维护等多方面入手,严格遵循工艺规范,及时调整生产参数,可有效减少缺陷发生。

联系我们